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春来茶馆 香飘羊城  > 正文
从传统民居探求当代建筑设计创新
发布时间: 2010-07-22   来源:中国建设报投稿 

中国传统民居院落

当代建筑设计的理念、形式和手法不断创新,但是,所有创新的出发点归根结底都是源于我国的传统民居。然而,如何对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进行现代化释义和运用,传统民居研究的理论体系如何走向成熟,尚有哪些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补充和完善,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重要课题。

应该看到,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发展时期,城市建设规模大、速度快,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给建筑设计留出足够的设计周期。因此,相对于成熟的建筑技术和现代材料学科来说,能够结合传统民居经验的现代化运用及其设计创新的进步明显不足。

在大量的城市住宅建设中,几乎没有给建筑师留出形态创新、空间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余地,基于传统民居的设计创新大多还停留在运用风格化表象或者符号化元素的层面上。同时,富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也很缺乏。

所以,每当建筑设计创新风暴来临之时,我们都期待着优秀的、被公认为继承和发扬了优良传统经验的创新性作品。

但是,目前关于传统民居经验的理论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相关实践尚不够广泛和深入,各种问题错综纠结。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广大建筑师特别是一线的建筑师,在设计中总是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境况,根本无暇深思熟虑方案设计中对传统的借鉴和创新。同时,如果不按照规定的“套路”做,可能导致设计无法继续进行或者增加方案审批通过的难度。

二是传统民居建筑的理论研究与现代建筑设计相互脱节,致使大多数以凸显地方化、民族性为目标的建筑设计难以寻找到较好的结合点,影响了项目的创新性。

三是传统民居建筑的相关理论研究工作还不能够为设计师提供完善且可实施的指导性成果。例如,对于传统民居建筑色彩的现代化研究和运用仍然较为表面化。不少建筑师在理解并运用“青砖、灰瓦、粉墙”等传统民居色彩搭配时,只是凭着闲暇时的民间采风得到的感觉去进行,并没有对所接触的民居对象本身形成深度理解,或者忽略了各地传统民居的地方性基础。再加上在建筑设计中常见的所谓色彩运用的“创造性组合”,在新的建筑形态和体量中主观地加入一些不恰当的仿制材料和构件形式等做法,都使得设计出来的建筑出现与传统民居表面相似而实质虚假的现象。

在当代建筑设计的创新和实践中,对传统民居正确的理论研究方向应该是,由原来单纯的传统建筑测绘、历史叙事和形式分析等转向更深层次的思维取向和设计方法。

现在的传统民居建筑的科学研究,已充分引入了新的学科理论,逐步涉及到民族学、文化学、历史学等领域,同时研究的视野和应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涉及到了更广泛的地区和内容,开始深入到民间的传统聚居模式、行为方式、生活习俗、技术手段等各个方面。

而建筑设计创新,正是需要这些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成果的支撑,但前提是,理论研究要能走出书斋,并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尊重历史经验和当地实际情况。实际上,在不少地方都有优秀的建筑设计体现了这些因素的结合,也反映出建筑师对于传统建筑现代化应用的深入思考。

在我看来,现代建筑设计对于传统民居建筑经验的运用,应当理解为一种“基于传统经验积累的成长”,即沿着传统文脉和历史渊源而获得发展,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现代建筑设计创新还应着重解决“彰显地方特色,反映时代感”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入对传统民居经验进行的吸收、融合与重构,而不是简单的形式复制和符号拼贴。

因此,为了推动建筑设计方法与理念的创新,需要充分发挥建筑师的积极性和推动作用,在设计实践中对传统民居经验进行总结和应用,寻找创新点。而对传统民居的理论研究也应在设计实践中得到完善和修正,并对现代建筑设计起到指导作用。

在传统民居中寻找创新点,这应该是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